在较大范围内进行,通过空中或地面探测获取遥感图像后(或航、卫片),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资料的收集、处理和概略解译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 1)收集、编录、复制的各类遥感图像和遥感资料并进行相片镶嵌。对部分地区(或全区)还可进行数字图像处理,以增强和突现某些信息。
在工作区水文地质遥感解译图、碳酸盐岩分布图、野外样点调查成果图的基础上,生成非碳酸盐岩、较大的水体等分布范围的二值图像,对岩溶石漠化指数图像进行掩膜处理(MaskingProcess),以提高分类精度和加快分类处理速度。然后建立石漠化分级的阈值,借助GIS平台上进行计算机自动信息提取,生成石漠化解译草图。
资料收集与整理包括遥感数据的收集购置,地形图或DEM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图像处理需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DD2011-1)》制作影像图,并对影像图进行图像增强和信息提取。
区域遥感地质调查的野外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几个阶段完成。首先在区调任务确定之后必须进行踏勘性实况调查; 在岩石、地层、构造地质剖面测量和重大地质问题研究过程中必须进行解译标志专题研究性实况调查; 在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进行检查、验证性实况调查。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光谱直接比较法和分类结果比较法。
遥感动态监测是采用两个时相的影像进行对比发现变化图斑。波段替换方法的原理就是用监测期的全色波段影像替换监测基期影像的红光波段输出为新的影像,在新影像上新增的建设用地表现为亮红色,与周围地物在颜色上明显区分出来,如图 8-8 所示。
应用遥感影像像元差方法,分别对1985~2005年、1995~2005年、2000~2005年的影像数据变化图斑进行检测提取。 (3)利用人机交互方式对变化图斑进行解译,以确定其类型、位置和面积。
一方面,GPS 测量在 SOPT -5 遥感影像制作(几何校正配准)中的应用,在SOPT-5 遥感影像上选取明显地物点,通过外业 GPS 高精度测量来进行影像图的几何纠正,制作 1∶1 万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另一方面在 GIS 支持下的土地利用更新,包括数据矢量化编辑、叠加、拓扑关系的建立。
因此,采用高技术遥感调查手段,宏观上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快速、经济的调查与评价,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综合规划整治保护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工作流程 石漠化遥感调查涉及多学科内容,总体上以遥感应用技术为主线,综合应用多学科技术对多源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与信息提取,并在野外典型样点调查与处理结果验证的基础上,开展石漠化遥感信息增强与提取工作(图4-1)。
2、遥感图像的概略解译,需要编制概略地质解译图或若干专题概略解译图。概略解译图可以直接勾绘在相片略图上或聚酯薄膜上,或者转绘在地形图上。编制概略解译图时应详细,界线标绘应精确,以避免重复工作。 4)根据概略地质解译的成果,确定踏勘路线,选择实测地层剖面的位置,编制遥感地质调查设计书。
3、资料收集与整理包括遥感数据的收集购置,地形图或DEM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图像处理需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DD2011-1)》制作影像图,并对影像图进行图像增强和信息提取。
4、遥感调查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遥感数据获取:选择适当的遥感数据源,如卫星图像,获取需要的地表信息。 遥感数据处理: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校正和增强等操作,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数据。 遥感数据解译:对图像进行解译和分类,识别不同地物和地表特征。
5、知识扩展: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森林覆盖度和类型的遥感提取:森林覆盖度和类型是衡量森林资源的重要指标。使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森林覆盖度和空间分布,识别森林类型和优势树种等信息。
6、图3-1 喀斯特石漠化遥感调查技术路线 石漠化遥感调查工作流程 通过技术路线,最后确立具体工作流程(图3-2),其步骤为:土地利用图转换成土壤侵蚀图、图斑识别方法、图斑抠挖及分割、土壤侵蚀图的结果统计分析等。
遥感影像应用在水保监测中的目的主要是监测水土流失的变化情况,水土保持调查数据的真实程度和准确性,监督水土保持规划的执行情况和进展情况,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水土保持监测功能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面蚀监视,沟蚀监视,水文要素监视,其他监视,水土流失成因分析,水土流失危害预测。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是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高分辨率、快速、动态等特点,目前已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获得广泛应用。结合中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在总结高分辨率卫星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应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调查的可行性以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具体地应用在水资源调查、水环境评估、防洪防汛、水土保持、河口演变、水利工程选址、水库移民等方面的工作。
水土保持科学未来研究趋势包括:技术创新与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与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与应用在水土保持科学中将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和评估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自然现象。
中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填图 推广遥感技术,在保持必须的野外工作量和成图现场校核工作的前提下,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以遥感成图取代常规地质测绘;建筑物及其它重要地区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图优先考虑遥感成图。这是十年前在全国水利水电勘测工作会议上由水利水电规划总院提出的“勘测技术发展目标”文件所确定的。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根据土壤侵蚀定量来对水土保持进行研究。通过获取的遥感图像,能够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改善策略,确保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1 直判法 根据不同性质地质体在遥感图像上显示出的影像特征规律所建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或影像单元,并在遥感图像上直接解译提取出构造、岩石等地质现象信息,实现地质体解译圈定与属性划分。 2 对比法 对未知区遥感图像上反映的地质现象,通过已知区图像特征与解译标志的对比进行解译。
2、获取合适的遥感影像:选择具有适当空间分辨率和波段信息的遥感影像。常见的选择包括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航空影像或无人机获取的影像。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更好地捕捉地貌特征。 预处理影像: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大气、光照和几何变形等方面的干扰。
3、直接判定法 根据遥感图像上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到的标志如色调、形状、阴影、纹理结构、大小、位置、相关布局等解译标志直接撮岩石地层、岩体、构造、地质要素和地质现象信息。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圈定地质体的边界,效果较明显。
4、海退时,在遥感图像上则可看到古老的海岸线,表现为海蚀阶地和比海水面高得多的沿岸堤。处于海陆交接部位的海岸带,是地表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复杂、地貌动态变化最迅速的地带。利用遥感图像,特别是定期重复记录的卫星遥感信息,对于分析海岸带的地貌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图版 5) 。
Copyright © 2022-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KAIYUN体育 版权所有